新华社评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新华社评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shell01 2025-05-22 装修常识 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本科生已发表14篇SCI论文等荒诞事件频繁进入公众视野,暴露出学术界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问题。学术浮躁之风背离科学精神,危害学术生态,必须狠刹!

学术研究是复杂细致的脑力劳动,需要广泛占有材料、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论证,有些还要开展实践检验,是需要花时间、耗心血的苦功夫。一味追求进度和数量,只会催生大量学术“复制品”“劣质品”“假冒品”。这些低质重复的“研究成果”浪费社会资源,消耗科研人员的宝贵年华和精力,更影响科技创新的实效。

新华社评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不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是学术浮躁的重要根源。在一些科研院校,衡量科研人员贡献主要看论文和项目数量,职称晋升、评岗定级、称号获得、奖项申报等皆与之挂钩。这种“以数字论英雄”的单一评价体系,给科研人员带来“一刀切”的沉重压力;在一些学校,以表格报告等为代表的短期功利化的考核指标与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规律相矛盾,科研人员很难静下心、沉住气;甚至不少非科研人员也被卷入“学术锦标赛”,有的高校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医院的医生等都背负着论文要求。

在这种氛围下,寻求“短平快”、选题蹭热度的浮躁之风愈刮愈烈,滋生了很多学术不端行为。

狠刹学术浮躁之风,需要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收获了不少经验。相关部门也要立好“指挥棒”,优化论文和项目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价值的尊重,让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充分解放创新生产力。

学术需要“静修”“慢养”。狠刹学术浮躁之风,还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健全青年科研人才权益保障机制,创造充分和良好的学术发展条件,让他们有甘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底气;强化“代表作”制度,将十年磨一剑的学术突破与短期成果区分,增强学术人才潜心攻克真难题的信心;此外,还要持续搭建科研诚信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坚决捍卫学术纯洁。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本文标题:《新华社评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学术浮躁之风必须狠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